“這個肉真能燒出小時候的味道”,記者走訪滬上菜場時,買肉的阿姨們說,這肉跟菜場里買的其他豬肉一起燒,“你閉上眼睛都能吃得出來”。滬郊松江區,上海松林工貿公司、松林畜禽養殖專業合作社總經理王龍欽,辦公室高掛一塊農業部“生豬標準化示范場”牌匾。記者抵達時,老王正與人探討豬肉營養話題,對方是全球500強嘉吉公司(Cargill)的加拿大專家,定期前來指導飼料配比。
王龍欽是名副其實的農民致富帶頭人,年輕時是松江縣種畜站技術員,后來當過獸醫站站長,1992年創建的松林如今是上海較大養豬場之一。他也做過供港豬肉,“運去香港的豬,小一些的在
“從
談到國人深惡痛絕的抗生素,王龍欽說,“用了抗生素的豬肉就不香了,養了幾十年豬的人,一吃就能吃出來。所以我們在豬的飼料里放了中藥,配上一級玉米、優質豆粕,這樣長大的豬,肉沒有異味。如果你買回家的肉吃起來腥,那多半是吃泔腳的豬。”他坦言,生態養豬質量當然更好,但相比大規模集中飼養的成本高至少50元/頭,主要是管理和物流成本,“不賣品牌豬肉,不搞產業化是生存不下去的。”“豬─肥─糧”良性循環與內地場面宏大的養豬車間不同,松林的豬全部由63座“田園小農場”家庭農場負責養殖,種殖業和養殖業共同經營。豬種是從荷蘭引進的“托佩克原種豬”,有類似牛肉的“大理石花紋”。
記者在松江一個小豬場看到,周圍是150畝糧田,正中間是生態豬場,風吹稻浪一片金黃。王龍欽現場介紹說,農民必須有150畝地才允許搞一個豬場,一年養三茬,總計出欄1500頭左右。“豬糞拉出來多少要用掉多少,全部在這150畝地消化掉,形成生態小環境,而且豬棚夏季縱向通風,冬季蒸汽保暖”。為保證品質,這里實施統一供苗、供料、服務和收購,形成“公司+農戶”的肉豬生產養殖基地。每個農場全年可飼養肉豬1200-1800頭。按照合作協議,松林向農場提供體重30
王龍欽說,每個家庭農場年收入可達10-11萬元,豬糞尿全量還田,為有機農業提供肥源,每畝可減少化肥30%以上,節約生產成本150元左右,真正實現農牧結合和雙贏。